当前位置:
  • 动态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让“烟火气”与“文明味”同向而行
  • 阅读:
  • 来源: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
  • 时间:2025-06-30
  • 早上的天妃湖,水波轻漾,身着整洁蓝色制服的奉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已开始穿梭于湖畔步道。烧烤摊主老李麻利地摆弄着滋滋作响的肉串和新鲜的蔬菜,车身醒目的食品安全标识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炭火香。而在奉化城区另一端,瑞凌大厦北侧停车场内,夜市摊主王大姐正用抹布仔细擦拭着餐车,为夜晚的烟火升腾做准备——这些曾经与执法队员“打游击”的摊贩们,如今在奉化区一个个精心规划的“临时疏导点”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也点亮了城市温暖的角落。

    化堵为疏:从“追着赶”到“请进来”

    “五色分区”,绘就天妃湖景区新画卷。面对网红景区天妃湖日益突出的流动商贩问题,奉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裘村中队摒弃简单的“一禁了之”,巧妙借力区域整体规划,创新推出“五色分区”:红区规范餐饮小吃,统一标识、统一餐车样式的移动美食点让游客“吃得放心”;黑区保留并升级原有的集装箱集市,引入手作、文创摊位,增添文化韵味;黄区精心打造时尚的后备箱集市,吸引年轻创业者售卖咖啡、甜品、手工艺品;蓝区开辟村民自产自销平台,本地瓜果蔬菜、干货特产琳琅满目;绿区则为季节性特色摊贩提供灵活空间。科学规划与精准分类,让昔日杂乱无章、影响观瞻的摊点,蝶变为景区一道规范有序、各具特色的新风景线。摊主老李一边翻动着烤串,一边感慨:“有了这固定点位,老顾客好找,不用东躲西藏,生意更稳当了!连垃圾都有统一地方扔,环境清爽多了。”

    “四定一退”,点亮岳林夜市规范“星火”。曾经的长汀东路夜间占道经营不仅影响交通秩序,还影响市容市貌,这一顽疾如何化解?奉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岳林中队的答案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执法队员深入调研周边民众需求和摊贩情况后,在瑞凌大厦北侧停车场开辟一片疏导点,通过召开座谈会、报名审核、公平抽签,让15户符合条件的摊主安了“家”。更关键的是配套的“四定一退”机制——定区域(每个摊位划定明确边界)、定时间(经营时段为晚6时至11时)、定摊主(实名登记,人摊对应)、定标准(卫生、安全、噪音等规范要求),辅以退出机制(对严重违规或多次警告无效者取消资格),确保现场井然有序。摊主签订自律承诺书,引入的第三方管理力量负责日常巡查维护。执法队员则化身“夜间管家”,依托“综合查一次”动态监管,以教育引导为主,刚柔并济。如今,夜市活了,“烟火气”旺了,道路畅通了,周边区域下班的职工能就近享受到美食,实现了多赢。摊主王大姐熟练地摊着煎饼果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打游击’了,心定了!客源稳定,收入也比以前多。”

    民生导向,锦屏妙解“马路市场”顽疾。奉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锦屏中队的智慧在于精准回应民生痛点。春笋上市旺季,城基路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导致学校周边严重拥堵,安全隐患突出。执法队员变“末端围堵”为“源头疏导”,在奉南路与红墙外弄交叉口空地设置季节性临时疏导点,可容纳约50个摊位。清晨,带着露珠的新鲜春笋、时令蔬菜整齐摆放,本地菜农安心售卖,周边市民便利采购,讨价还价声、熟人寒暄声交织,好不热闹。今年5月,奉化区艺术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如火如荼,但数百名工人的就餐需求,催生出周边流动摊贩聚集、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执法队员没有简单粗暴地取缔,而是主动对接工地管理方,在工地围挡外安全区域开辟出一片便民服务点,统一搭建了遮阳避雨的蓝色棚顶,设置了简易整洁的桌椅,引入4家摊贩供餐。工人有了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摊主告别了争抢地盘、污水遍地的窘境,经营更加规范。

    换位沉底:从“对立面”到“贴心人”

    治理智慧不仅体现在空间规划的巧思,更流淌于执法者与摊贩之间关系的重塑。奉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发起“换位沉底——在路上”行动,成为消融隔阂、增进理解的“暖心桥”。

    年轻执法队员周宇、张琳主动请缨,脱下制服,换上便装,以“学徒”身份跟随夜市摊主王大姐体验了完整的一天:早上,在微凉的晨风中跟随王大姐到超市挑选蔬菜,学习如何熟练地“甩掉葱泥”,节省每一分成本,体会精打细算;下午,在凉水中清洗蔬菜备料,腰背酸痛不已,真切感受备餐的繁重体力付出;傍晚,于出摊高峰期站在狭小的餐车后,手忙脚乱地学习摊煎饼、打包,应对络绎不绝的顾客,紧张得额头冒汗;深夜,还需拖着疲惫的身体清洗工具、打扫卫生,进行收摊工作,回到家已近次日凌晨。一天下来,两人累得几乎直不起腰,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周宇在心得中写道:“优化市容绝非简单的执法管制,更需俯下身子,付出真心去了解这些为生活奔波的群众最真实的需求和不易。”

    这种沉浸式的换位沉底活动,让执法队员深刻共情到摊贩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的生计之艰,也让摊贩真切理解了城市规范治理的必要性。王大姐对引导她“入市”经营的执法队员充满感激:“他们不是来赶我们的,是真心帮我们找活路的。有了这稳定摊位,不用躲躲藏藏,客源稳了,收入增加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与此同时,执法队员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解决占道经营这个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决不能依赖“一赶了之”的懒政,而需下足功夫——通过召开恳谈会倾听诉求、实地走访勘察选址、广泛征集民意、科学统一划区,在耐心细致的引导与规范中,激活城市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机制探索:柔性执法的“奉化实践”

    奉化区在流动摊贩治理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清晰、有效且充满人情味的治理逻辑。

    民生为本,精准疏导。治理的出发点始终是回应最真实、最迫切的民生诉求。无论是满足景区游客的餐饮购物需求,解决工地工人的就餐刚需,还是打通本地菜农销售与市民便利采购的民生纽带,都坚持“按需定制”疏导方案。季节助农型、特色夜市型、工地服务型、景区规范型……不同的疏导点,承载着不同的民生期待,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

    规划先行,规范治理。“五色分区”、“四定一退”、第三方协管等创新机制,将看似无序的流动力量纳入规范框架,确保疏导点活而有序。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运用“掌上执法”“综合查一次”等提升巡查质效,实现动态、精准治理。

    刚柔并济,执法有度。坚持教育劝导为主、处罚为辅,更通过“换位沉底”等行动增进执法者与群众的互信互谅,推动执法关系从“猫鼠对立”走向“情感共融”,从“单一刚性处罚”走向“多元柔性共治”。

    服务延伸,优化环境。突破“重处罚、治末端”的思维惯性,主动协助办证、统一配备设施、加强燃气安全宣传指导,以增值服务为小摊贩创造更优营商环境,提升其归属感和规范经营的意愿。

    暮色渐沉,岳林夜市霓虹初上,各色美食的香气在暖风中弥漫交织;锦屏工地的便民点灯火温馨,工人围坐在整洁的餐桌旁,享用着经济实惠的热乎饭菜,谈笑声阵阵;天妃湖畔,“五色”摊点在暮色中次第亮起暖光,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湖水的轻响相伴。而在执法队员每日的巡查日志上,“劝离”“处罚”等记录日渐稀少,“规范引导”“协调服务”“安全检查”成为了高频关键词。

    奉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治理真理:城市的文明高度,不仅在于建筑的宏伟与道路的整洁,更在于它如何安放那些为生活奔波的微小身影。当执法蓝的严谨与摊贩炉火的暖意不再是对立的风景,当“循规蹈矩”的治理真正让位于“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持久智慧,城市便在刚柔并济中找到了治理的密钥——让谋生者心安,让“烟火气”常在,让文明与温暖在每一处疏导点的灯火里同向而行。这一个个流动摊贩的“暖心家”,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份带着温度的综合执法答案。(信息员 竺斐 一审 杨明放 二审 葛荷丹 三审 刘拥军)

    (执法队员在天妃湖巡查)


    (瑞凌大厦北侧停车场“引摊入市”让流动摊贩有序经营)

    (工地工人在便民服务点用餐)

    (执法队员便衣参与摊贩经营,跟随摊主摆摊卖杂粮饼)


    (执法队员日常巡查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