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队员与施工方现场商量解决方案
施工方送来锦旗
9月10日,位于鄞州区咸祥镇的沿海中路提升工程施工方专门给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送来了一块写有“服务企业 共筑和谐”的锦旗,感谢执法部门为企业解决了建筑垃圾无处临时存放的难题。
近日,咸祥镇沿海中路提升工程的一处改造工地出现了新景象——曾经零星散落在路边的建筑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范设置的临时堆放点。在施工围挡旁一处约10平方米的蓝色围栏区域内,各类砖块、废弃板材被整齐分类堆放,旁边竖着“临时存放点”的标识牌。
看着整洁的施工现场,施工方负责人周登亮终于舒展了眉头。沿海中路是咸祥镇重要的交通干道,车流人流量较大。道路改造工程启动后,建筑垃圾处置成为敏感问题。“我们备案了建筑垃圾处置方案,也有清运证,但每次产生零星垃圾就叫车清运成本太高,攒着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暂存。”周登亮道出了施工方的难处,这种情况下,工人们不得不寻找临时堆放点,有时会放在路边角落,有时则堆在施工围挡外侧,客观上影响了市容环境和行人通行。
咸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队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令施工方意外的是,执法人员没有简单采取处罚措施,而是主动与施工单位沟通,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我们理解施工单位的实际困难,但不能因此影响环境和市民生活,”执法队一中队中队长陈云表示,“关键是找到平衡点,既满足施工需要,又维护市容环境。”
执法队先后三次组织专业人员到施工现场调研,与施工方共同研究制定了《零星建筑垃圾临时存放管理方案》,创新提出了“定点、定时、定责”的三定管理原则。
根据新方案,执法队指导施工方在工地施工区域内划出专门区域,设置了规范的建筑垃圾临时存放点。存放点采用蓝色围挡与周边环境隔离,地面铺设防尘布,顶部覆盖绿网,设置了明确的标识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零星建筑垃圾,全部集中分类存放于此。“我们还指导工人进行简单分类,砖块、混凝土、木材等分开堆放,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提高了后续资源化利用的效率。”陈云介绍。
“现在我们的零星建筑垃圾一般积存不超过2天,”施工方管理人员表示,“有了固定存放点,工地整洁多了,工人也养成了分类堆放的好习惯。”
如今,沿海中路改造工地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周边居民的担心也随之消失。零星建筑垃圾“三定管理法”不仅解决了施工企业的实际困难,更重塑了执法部门与监管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管与被管”转变为“共同治理”。“这一创新模式正在咸祥镇其他工程项目中推广。”陈云表示,“处罚不是执法工作的目的,我们希望能够与企业共同直面问题、思考答案,合力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信息员 李佳静 邵敏茜 一审 尹雅希 二审 谢琦 三审 刘拥军)